《河南日报》报道我校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故事

发布日期:2007-12-21点击:[]

????????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现实选择。但是,从许许多多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中表明,并不是每个想创业者,都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12月19日,《河南日报》报道我校贫困大学生孔德永以及其他高校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故事,以期对想创业或正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有所启迪与借鉴。

?

??????? 附报道原文(部分):

?

彩虹总在风雨后——六名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

□策划 王俊本 任鹏 执行本报记者 屈芳 本报通讯员 韩卫红 张朝阳

?

策划人语

?

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现实选择。自主创业既有利于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值得大力提倡。但是,从许许多多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中表明,并不是每个想创业者,都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实际上,自主创业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风险意识,等等。

成功总与磨难相随,彩虹总与风雨相伴。而机遇,总是青睐那些不轻言放弃、并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我们期待,我们特意策划、采写的以下6个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故事,能对想创业或正在创业路上的您,有所启迪与借鉴。

?

?

?

?

孔德永的创业感言有几句切身体会,想送给有志创业的学弟学妹: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要只看重“第一桶金”而瞧不起“第一分钱”;创业前要对自己的项目做市场调查,避免理想化;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事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孔德永——

开饭店的“大四”生

孔德永是中原工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前些天,他的父母从吉林榆树农村赶来看望上学的儿子,临走,小孔潇洒地买了两张飞机票,让从未坐过飞机的二老着实过了把“飞天瘾”。

2004年9月刚来中原工学院报到时,孔德永和许多家境贫寒的大一新生一样,缴完学费住宿费什么的,兜里就剩下了七八百元钱。这些钱,父母告诉他,至少要坚持三四个月以上。

孔德永不愿坐等父母的供给。他知道年事已高的父母面对土地讨生活不易;另一方面,学市场营销的他早在高中就立下一个“雄心”:上了大学,要找机会创业,干一番事情。

贫困生创业,最大的困难是启动资金。为此,孔德永决定从挣“第一分钱”开始,聚沙成塔。

他的第一份收入来自入校第二个月卖的30双手套,挣了50元钱。那天,他兴奋地给远方的父母打了个电话,告诉双亲:“今天的生活费没用你们的钱,是我自己挣的!”

牛刀初试后,孔德永又当过导游、卖过月饼、卖过被子……学业之余每一次商机的成功捕捉,都让他为自己以后的创业积累了经验与资本,也一点点增强着信心。

从大二起,孔德永已没再让家里寄过钱。相反,那一年,他还向家里寄去了5000元钱。

时机逐渐成熟,大三即将到来的那个暑假,孔德永怀揣攒下来的将近2万元钱,和同乡也是同学的贾红亮一起,准备实施他们筹划已久的创业梦——在广发彩票官网门口,开家学生饭店。

之前,孔德永专程找过他所在的经济管理学院的团支部书记王媛媛老师,诉说他想创业的梦想,以及担心因此造成学业和创业之间冲突的苦恼。王老师告诉他:“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时间可以像水一样挤出来;而且,学经管的学生正应该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让学业与创业互相促进。”王老师的一番话坚定了小孔的信心。

提前半个月到校,钱包不那么充实的孔德永和贾红亮几经考察,将饭店选在了校门口附近的一个地下室——一间光秃秃的、连水电也没有的空屋子。预付完房费还剩8000元钱,他们接水电、跑装修、找服务员……为了省钱,桌椅买的是旧的,小孔将厨师表哥从老家拉了来,算是省下了一笔开销。

赶在2006年9月1日,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孔德永的东北菜馆开张了。此时,他们才发现,他们还是将困难想得太少了。

开张第三天中午,饭店总共只来了两桌客人,收入62元钱。前半个月,饭店的日营业额极少超过500元,而要顾住本,一天的营业额至少得800元以上。

同时,由于缺乏经验,他们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经营成本,就连买斤大蒜,都要贵出两三毛钱。

艰难时,孔德永和同伴也曾想过放弃。可创业的激情和不肯服输的念头,总在最后时刻战胜了犹豫与气馁。他们暗访附近的饭馆,让自己的菜品更物美价廉;他们在校园网和校园内做广告,以尽快增加饭店知名度;他们挖空心思促销,以招徕更多回头客……小孔感叹:“在课堂上学的那套,这回全用上了!”

开张20天后,饭店生意开始转好。第二个月,开始有盈余。越来越多的学生顾客开始知道并认可了这家学生开的饭店。半年后,小孔的饭店从地下搬到了地上。

现在,小孔豪气地告诉记者,夏天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用过14个服务员,门外摆30多张桌子;而一个月的营业额,达到6万元。

今年暑假,孔德永在东北菜馆的附近又开了一家400平方米的新店——川王府火锅。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孔德永的“生意”越做越顺,但他始终没忘记自己作为学生的本分。从大一到大三,他年年是奖学金获得者,且成绩良好。孔德永说,创业的艰辛与乐趣给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与精力,他能在天不亮赶到市场进菜,而不耽误八点半回来上课;能在晚上饭店关门后去自习室伏案苦读到凌晨,而第二天照常起床……就像一个心里揣着理想的人,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与精气神。

大四了,孔德永和别人一样,开始为工作奔波,饭店更多地交由东北来的亲戚照管。而在夯实基础、积累经验后,他的梦想是在服务业开一家全国连锁的“店”,这个店的名字,要让大家都能耳熟能详。⑤6

余义成——

“第一桶金”在西藏

坐在我面前的余义成,刚刚从西藏归来。这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2002届毕业生,谈及为何要远赴西藏创业,坦言道:“当初,我是被内地淘汰的。”

2002年夏天,怀着初毕业时的满腔热情和憧憬,余义成来到一家在国内非常有名的预混料公司,被派到漯河市场做销售。虽然很努力,但50天过去了,他仍然没能完成每月4万元的销售任务,而3个月的试用期也在一天天逼近。余义成明白公司需要的是一线营销人员,但自己的优势在技术服务,于是,他毅然决定退出公司另谋出路。

虽然是余义成自己主动退出,但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失败感相当强烈。”他回忆说。

“西藏畜产品价格高,你是学这个专业的,应该到那里看看。”不久,在西藏当兵的老乡的介绍,激起了余义成对西藏的强烈好奇和美好向往。

“年轻人该闯就要闯闯。”父亲坚定的话语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当年12月,余义成带着2000多元的个人积蓄和简单的行李,去了西藏。

2003年春节前夕,当人们奔走在回内地的路上,准备与家人欢度佳节的时候,余义成正在拉萨四处奔波,考察他心目中的创业项目——养兔。

在拉萨养兔有独特的优势。利润空间大;餐馆供应销路不用愁;社会秩序良好;养殖场基础建设投入较小。虽然拉萨当地养兔的不少,但多是菜农或者家庭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化。为了支持余义成创业,父母亲拿着卖掉家当的钱,从信阳赶到了拉萨。

余义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从旧货市场买来生活用品和搭建兔舍的基本材料,从菜农那里买来已经适应高原环境的种兔,开始了他的规模化饲养。由于当时拉萨还没有现成的饲料、疫苗供应,他只好从网上查找预混料、豆粕、疫苗等货源;由于他每次进货少,加之进藏物流不便,许多厂家和经销商嫌麻烦不愿意供货,经过多次联系、沟通,他逐渐熟悉了市场规则,取得了对方的信任。

余义成的专业背景、实习经历和务实、吃苦精神,使他的规模化饲养很快初见成效。当时拉萨餐馆所需兔子供应多是从外地空运而来,活兔突然进入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后不易成活,且兔子价格多受空运影响,这就使余义成养的兔子备受欢迎。“小余没有兔子,那你就困难了!”——这一时成为同行人的口头语。

到2005年上半年,余义成已经拥有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兔子饲养场。在拉萨,他掘到了个人创业的第一桶金。

2005年9月,余义成又来到了有着“西藏小江南”美称的林芝。在市场调研之后,他决定养鸡。余义成的拉萨经历不仅获得了创业资金也积累了市场运作经验。如今,余义成的养鸡场已有了相当规模,并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⑤6

余义成的创业感言虽然目前我尚未取得多大成就,可是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并且在一步步地向前走。即使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不怕。有人的地方就有创业的机会,在西藏这样的地方创业更能体会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闫海斌——

失败“磨”出来的创业者

他和他的团队曾经因为“大学生下乡当农民”而被各级媒体热炒,一时间闻名全国;他曾经短短两年就“败走农门”,背负10多万元的外债;他曾经一度陷入生活窘迫的境地,从自主创业者变为打工者……

今天的闫海斌,已经从昔日的辉煌和创痛中走了出来。他变了许多,但是梦想——创业的梦想,始终没变。

1998年6月,闫海斌从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与其他几名大学生组成一个7人团队,一起下乡创业,承包了荥阳市新村农场56亩土地,立志要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后,他们又两度与河南豫青农场合作。虽然大学生们踌躇满志,干劲和吃苦精神也很足,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务农实践和市场经验,分歧也越来越多,最终陷于困境。2000年秋,从豫青农场二度撤出时,最初的创业集体只剩下闫海斌与周李娜两人。当时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的他们除了身心疲惫、两手空空之外,还背负着将近13万元的外债。

“创业失败后的那段时间是我们最艰难的时期,那时我们的外债相当一个普通公务员20年的工资。人无信不立,那些债都是借亲朋好友的,必须尽一切努力早日归还,所以那几年每天睁开眼,我们就得为还债而发愁,为还债而奔忙。”闫海斌这样回忆。

面对现实,闫海斌选择了一条与他自主创业的梦想看似背道而驰的路——打工。

2001年春,闫海斌进入郑州一家园林公司打工。他和妻子节衣缩食地计算着每一元钱,因为他们想把剩下的钱都用于还债、用于将来重新创业的原始积累。为了多点儿收入,那时候的他们每天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帮熟人绘图、做工程预算。

由于大学时的专业理论学得比较扎实,工作中又注意虚心地从实践学习,再加上踏实肯吃苦,闫海斌很受公司领导赏识。2001年11月,他被公司委任为环城快速路一个绿化工程的项目经理。对闫海斌来讲,这是他创业失败后第一次重新带领团队干事业。

闫海斌很好地完成了项目。此后,他又陆续负责了一些工程,这为他再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事业基础。

时间转眼就到了2004年,将近13万元的债务已还掉大半。2004年初,闫海斌从公司辞职,拉起了一小班人马,挂靠在一家绿化工程公司,干别人承接的活儿,在郑州西开发区一家科研机构的庭院绿化工程中掘下第一桶金。“拿到这笔钱的时候,我和周李娜首先想到的还是还债。”闫海斌说。

此后,没有了债务压力的闫海斌和周李娜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继续他们的创业梦想了。2006年秋,“河南滨海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握在了闫海斌手中,第二次创业由梦想变为现实。

随后的一系列工程不仅使闫海斌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工程收益更为他下一步的创业梦想奠定了物质基础。闫海斌说他目前最迫切的想法有两条:一是想法扩大经营;二是再次下乡,租建苗木基地,为公司储备工程自有资源,同时为公司由绿化工程向花卉产业转型奠定基础。言语中,我们感受到的闫海斌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仅凭青春冲动去打拼天下的屡遭挫败者,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人。⑤6

闫海斌的创业感言细想当时失败的原因,说是年少轻狂也好,说是没有实践经验与能力也好,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没有正确面对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太过理想化,正是大学生创业中的一个通病。

?

编辑:李建波

上一条: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团省委表彰
下一条:我校纪念“一二.九”暨2008年元旦文艺汇演成功举行

关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