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我校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25-09-05点击:[]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广发彩票官网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我校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青年学子赴河南各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以科技赋能,智慧助力,贡献青春力量。

智助乡兴 青春同行

研究生“织梦袁庄乡途”实践团深入南阳市方城县袁庄村,开展主题乡村振兴实践。团队依托设计专业优势,为村办服装厂和花生、中药材产业升级产品包装、重塑品牌视觉形象,并协助搭建电商直播渠道;走访“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提供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支持;聆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红色经历,赓续精神血脉;开展政策宣讲并捐赠文具物资。团队创作宣传片与乡村图册,持续为乡土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动能。

新闻与数字传播学院“薪火相传”志愿服务团深入鲁山县四棵树乡,开展“推普+文化+数智”多元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活动。通过普通话教学、红色文化宣讲、民宿服务培训及乡村形象拍摄,推动语言帮扶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

艺术设计学院“‘艺’心筑梦”实践团前往确山县留庄稻田公园,开展以农耕与艺术融合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察并动态优化稻田画创作,参与插秧补种,体验农耕文化,锤炼意志品质;赴杨靖宇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聆听英雄事迹,坚定理想信念,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团队以艺术创作结合劳动教育,绘就新时代乡村文化图景。

经济管理学院“东篱智菊”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内乡县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业园学习无土栽培、智能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体验扦插育苗;走进琴溪湖茶园实践采茶,开展防溺水宣传;参访菊文化博物馆与科研基地,围绕毛华菊产业发展提出“菊文旅融合”“线上推广”等创新建议,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教育关爱 童心相伴

我校“弱水支教”实践团赴洛阳市伊川县金滹沱小学开展暑期支教。团队通过升旗仪式、科学实验和诗词鉴赏等课程,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传承文化,强化爱国情怀。志愿者以沉浸教学和陪伴,播下求知求美的种子,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践行青年使命担当。

人工智能学院实践团深入南阳市方城县多个乡村,开展数智赋能教育活动。团队两天内驱车800余公里,举办六场AI科普互动,通过机器人演示、编程体验、知识问答等形式,激发乡村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发放文具礼包传递温暖。活动以“科技+关怀”双重力量,为乡村教育振兴与儿童成长注入科技温暖与关怀。

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赴郑州儿童福利院开展“关爱暖童心·青春伴成长”活动,为孩子们送去书籍、零食及生活用品,并参观院内设施、欣赏儿童画作。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志愿者们关怀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传递了温暖与陪伴。

软件学院“微光筑梦团”前往漯河市万金镇张庄中心小学,开展“青春赋能乡村路,支教扶贫暖童心”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趣味编程课程激发乡村儿童学习兴趣,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教育,在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

匠心铸器 智创未来

智能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匠心筑梦调研团”走进中铁装备、郑机所等制造企业一线,开展与大国工匠对话实践活动。学子面对面聆听工匠分享技术报国、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亲身感受盾构机、高精度齿轮等“大国重器”的制造智慧,深刻体悟工匠精神。这场“行走的思政课”将制造强国的梦想根植于心,激励青年以技能报国、以匠心筑梦。

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织感未来·智电先锋”实践团赴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团队深入特种尼龙纤维生产线,观摩智能化纺织工艺,调研智能可穿戴产品在消防、航空等领域的应用,感知电子织物技术的创新价值,深化对产业前沿的理解,激发以创新响应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数字传文 古韵新声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实践团深入朱仙镇、武陟县、襄城县等地,开展豫剧数字化传承专题实践。通过实地观摩、演员访谈与文化机构对话,团队沉浸式感受豫剧艺术魅力,了解数字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记录表演实况、收集口述史料、探讨数字传播路径等方式,积累一手资料,推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新闻与数字传播学院“太极青禾”实践小组赴温县陈家沟开展太极拳文化调研,通过参观博物馆、记录训练日常、访谈传承人等方式,深入挖掘太极拳文化内涵与传播路径,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与青年传播。

智慧能源与环境学院“青砺青为实践团”赴朱仙镇开展木版年画非遗实践。团队系统学习传统制作工艺,亲身体验印刷流程,聆听传承故事,并带领小朋友体验年画制作、向家长推介艺术价值。活动后在校内展示成果,持续传播非遗文化,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鲲鹏书院“青衿传薪队”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开展“探寻商都脉络,点亮文化星火”主题活动。通过参观核心展陈、搭建文化驿站、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理解早商文明,助力历史文化传播与公众服务优化。

智能感知与仪器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实践团赴郑州油化厂创意园,开展“数字赋能工业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运用三维扫描、智能感知等技术对工业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建模,并形成展陈方案与短视频成果,为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青年智慧。

生态守护 绿色传承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程学院“生态保护宣传实践团”开展多维度环保实践活动。从校内清洁延伸至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宣讲,在商场、小吃街等区域推广减塑与垃圾分类,深入工地交流环保施工措施,返回家乡后持续传播环保理念,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豫见黄河 青春筑梦”实践团走进黄河博物馆、文化公园、泥埙工作室等地,开展黄河文化研学。通过公益宣讲、问卷调研、非遗体验与深度交流,系统了解黄河治理历史与文化脉络,体验制埙技艺、聆听传承人故事,增强公众对黄河生态与文化的认知,激励青年传播黄河故事。

计算机学院“河润中原泽未来”实践团赴黄河沿线开展生态环保实践。在博物馆学习治黄历史,于纪念地聆听红色故事,通过发放传单、讲解环保知识提升公众意识,深入社区调研生态现状与治理诉求,为母亲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自今年6月启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服务实践、科技创新应用等主题策划活动内容,并将其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与“出彩中原”“小我融入大我”“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项目深度融合,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本次活动共组建省级重点团队4支、校级重点团队18支,实践范围覆盖多个县市区。广发彩票官网积极与省级新闻媒体平台合作,搭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宣传阵地,广泛传播团队实践成果,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团队社会实践活动在“河南学联”“豫教思语”“大象新闻”“河南发布”等各级平台均有报道,影响力持续扩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讯员 孙国华 刘馨远)


下一条:智能服饰与服装学院赴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袁庄村开展慰问帮扶工作

关闭

最新文章